Copyright (C) 2016 zgka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喀什地委宣传部主管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91-2384777
中国喀什网举报热线:0998-2673718 2673715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新ICP备15003762号
英吉沙县:十年奋进迎巨变 勇毅前行谱新篇
十年砥砺奋进,十年春华秋实。党的十八大以来,英吉沙县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全县上下呈现出经济社会稳步发展、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民生福祉不断增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干部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良好局面。
蓬勃发展的英吉沙县。武勇 摄
决胜脱贫攻坚 托起群众小康梦
英吉沙县乌恰镇巴依麦力斯村村民幸福生活。武勇 摄
产业带动就业 让民生稳定如磐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把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十年来,英吉沙县持续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以特色优势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
英吉沙县新疆昆仑运动用品有限公司工人正在生产鞋子。娜扎凯提 摄
色买提杏是英吉沙县特产,被誉为“中国第一杏”,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自2018年自治区实施林果业提质增效工程以来,英吉沙县加大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以杏肥水投入、病虫害防治为突破口,综合施策、靶向治疗,实现果品产量、质量、效益逐年提升。截至目前,全县杏子种植面积17.8万亩,吸引6家深加工企业落户,杏子合作社从2017年的4家猛增至如今的163家,直接或间接实现全县40000多户43000人就业,成为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和乡村劳动力稳定就业的重要支撑。
“这几年杏子产量一年比一年多,我家每年卖杏子都有2万元的收入。加入合作社后,又多了一份工资收入,杏子产业的发展真正让我们实现了增收致富。”谈及杏子产业发展带来的实惠,英吉沙县乌恰镇包孜洪村杏子加工合作社员工阿斯古丽·帕泽力深有体会。
甘甜多汁的英吉沙杏。喀什全媒体记者 潘彦云 摄
“小杏子、大产业”。按照地区一县一特色、一县一产业、一县一品牌工作部署,十年来,英吉沙县从政策扶持、技术支撑、招商引资等方面多措并举,对现有林果业提质增效、优化升级,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管理、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先后引进培育出优乐果、神恋有机食品、德源农林科技等国家、自治区重点龙头企业3家,围绕杏产品精选、保鲜加工、贮藏、运销,走“特色+规模+品牌”原生态经济之路,全力推动杏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十年来,英吉沙县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重点发展纺织服装、手套、假发加工、农产品加工、轻工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打造知名品牌,形成产业优势,持续拓展就业渠道,带动各族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英吉沙县乌恰镇托万亚巴格村喀什中盛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员工们正在生产手套。
2014年5月,南疆第一家手套乡村生产车间在英吉沙县建成运行。随后,中兴手套以“总部+乡村生产车间”的模式在全县布局乡村生产车间,广大妇女群众学技能忙就业,脱下农装换工装。
“2015年,村里建起了手套合作社,我就报名参加培训,学会了缝纫技术,开始拿工资,日子一下子好了很多。”村民谢日古丽·依明说,“好日子要感恩党的就业好政策。”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十年来,英吉沙县不断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卓驰服饰、昆仑运动、西荣服饰、即发假发等16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先后落地,带动4700多人实现了稳定就业、持续就业、长期就业。
近年来,英吉沙县盯紧市场趋势,布局假发产业,采取“政府+企业+农户”的模式,引进假发制作企业3家、组建合作社16家,带动就业3500余人,群众灵活就业有了新途径;持续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5万多亩高辣辣椒产业初具规模,全产业链可带动季节性就业1万人左右,年产值超2亿元。
据英吉沙县人社局培训就业科干部李金玉介绍:“目前,全县一产就业2.08万余人,二产就业2.4万余人,三产就业是2.6万余人,自主创业2.2万余人,全县有劳动力的人全部实现了有业可就、有班可上。”
2010年新一轮对口援疆以来,山东省济宁市对口支援英吉沙县。广大援疆干部人才来到英吉沙,为当地经济、教育、医疗、文化等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英吉沙县芒辛镇恰克日库依村山东援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喀什全媒体记者 霍然 摄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头和活水。党的十八大以来,第十批济宁援疆干部人才将助力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立足英吉沙县主导产业及上下游产业链条,大力实施产业援疆,采取以商招商、协会招商等多种方式,号召全体援疆干部人才全力收集招商线索,积极与企业洽谈对接,招引了一批有发展前景、符合英吉沙县产业布局的企业落地,切实有效推动了经济发展。
据英吉沙县委副书记、济宁市援疆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孙希忠介绍:“十年来,济宁大力实施产业援疆,相继招引落地山水水泥、山东如意、诚祥建筑、西荣服饰、百誉农业等一批有代表性的现代企业,培植壮大了当地主导产业。同时,助推县工业园、飞地园区、绿色建材产业园建设,极大提升了园区承载能力。”
英吉沙县教育局与县青少年活动中心联合开展的“送课下乡”活动走进萨罕镇各小学。图为特色活动课堂现场。
十年来,山东济宁教育援疆始终坚持文化引领、内涵提升、守正创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凝聚人心为出发点,以改善受援地学校办学条件、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落实“文化润疆”为重点,强化“五个认同”教育,聚力实施教育援疆“百千万工程”、教学质量提升、国学沁润、“青蓝工程”等,倾心助力英吉沙教育高质量发展。2020年以来,投入援疆资金10328万元,精心组织实施各类教育援疆项目,有力地促进了英吉沙县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十年来,医疗援疆同样成绩斐然。这两天,济宁配套1.3亿元援疆资金建设的山东援疆最大民生项目——英吉沙县人民医院新院区建设进入尾声。项目建成后,将提高英吉沙县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进一步健全优化救治体系,提升危重症患者集中救治能力,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对口支援以来,山东济宁实施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及医疗人才培训项目33个,投入援疆资金约1.81亿元,一项项医疗惠民工程,让当地干部群众真切享受到了援疆带来的红利。
搬进惠民安居房的村民心里乐开了花。郭刚 摄
十年来,济宁援疆还配套建成5.9万套惠民安居房,整乡推进建设乡村振兴示范镇芒辛镇,打造了乔勒潘乡7村等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持续推进“文化润疆”走深走实,建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浸式教育体验综合体——英吉沙县国学书院,建成室内杂技表演场所——鲁疆达瓦孜非遗演艺中心,整体性打造非遗特色小镇,提升了英吉沙县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能力,促进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山东省济宁市援疆农业技术员现场指导合作社员工做好瓜苗移栽后的定植工作。
“截至目前,累计投入援疆资金37.8亿元、实施援疆项目259个,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援疆工作新格局。”孙希忠说。
聚焦“关键小事” 提升群众幸福感
日新月异的英吉沙县。武勇 摄
民生连着民心。英吉沙县委、县政府始终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殷殷嘱托勇毅前行,让惠民答卷更有温度。
着眼民生需求,创新社会治理方式。2022年以来,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设立群众专项经费,为全县7万余户群众和商铺安装定频广播,确保党的声音“一个声音传到底”;为全县各乡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安装投影仪,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
始终坚持以“小切口”办实事,解决群众大难题。2022年以来,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为农民家庭购买家庭财险,开通到村公交线路,免费接送初高中生回家返校;为全县初高中生购买人身意外保险,为群众免费定制发放安全头盔85000个;为新录取大学生送上关爱金;大力实施城市绿化、智慧交通等工程建设,全县停车场全免费,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十年砥砺奋进,英吉沙大地日新月异,一路向好,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20.97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5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4215元增长到2021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10748元。
数字变化的背后,是十年来英吉沙各族干部群众矢志奋斗推进发展的责任与汗水。站在新起点,英吉沙县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谱写英吉沙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新篇章。